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道德建设 » 正文

和县新建村:昔日“后进村” 今日挂上“快进挡”

2020-07-03  马鞍山文明网

  

    “我们的黄桃,畅销沪苏浙!”

  端午假期,第一年挂果的和县香泉镇新建村“桃花盛开”黄桃扶贫基地,销售迎来“开门红”:通过“线上+线下”,第一茬2万斤黄桃很快一抢而空。好货又好卖,让基地负责人卢俊喜上眉梢。

  从摆脱贫困入手,向乡村振兴发力。短短几年间,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抓党建、引项目、兴产业、强基础,和县香泉镇新建村完成了从“后进村”到“模范生”的嬗变。

  村集体收入从“几乎为零”增长到去年的52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199人全部脱贫;从曾经出了名的贫困村到扛回“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牌匾,成为全省集体经济扶持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现场教学点……

  抓党建,紧紧扭住“牛鼻子”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班子软、基础弱,曾是新建村党总支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通过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了攻克贫困的“硬堡垒”。

  “通过村‘两委’换届,选出了一批群众基础好、年富力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干部,成为全镇平均年龄最低、平均学历最高的村‘两委’班子,夯实了脱贫攻坚组织基础。”马鞍山市发改委合作交流办主任、新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武劲松说。

  从为群众致富出点子、找门路,到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从做好疫情防控到抓好复耕复产,“红色身影”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处处当先锋,事事做表率。

  “3月下旬,疫情刚有所好转,市发改委就来到村里开展扶贫项目调研。通过现场调研梳理问题,现场列出清单‘即领即办’,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新建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晓华说。

  引项目,筑牢脱贫“硬支撑”

  “拔拔草、擦擦光伏板,一个月能挣六七百元!”每天一早,村民何兴旺都会到家门口的村级光伏电站“上班”。光伏电站保洁,再加上打零工,每年收入一万多元,让曾经的贫困户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2017年,村里两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每年为新建村带来10万元集体收入。村里将其中的80%拿出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享受到长期稳定的“阳光”收益。

  光伏扶贫项目,只是近年来新建村依托项目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一处缩影。

  土路变成水泥路,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着正在加紧施工的“户户通”笔直修到家门口,村民陈龙梅打心眼里期盼:“今后进出村上班,更方便啦!”与此同时,总投资16.2万元的太阳能路灯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近年来,我们发挥帮扶结对单位资源优势,扬谋划争取项目之‘长’,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搭跳板’。”武劲松说。

  强产业,绘就振兴“新画卷”

  站在河埂上望去,虾稻田波光粼粼。作为“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项目,稻田养虾,一田多用,每亩增收千元以上。

  “2018年,万陈水产家庭农场将237亩流转土地用于‘稻虾养殖’,通过土地流转、安排就业等方式,帮扶15户贫困户脱了贫。”姜晓华说。

  “让‘后进村’挂上‘快进挡’,光靠‘输血’肯定不行,还得自我‘造血’,通过兴产业让乡亲们富起来。”武劲松说。

  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里?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通过广泛走访调查,一条“依托具有悠久种植业传统优势条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很快,《新建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编制完成。

  为提高“金菜地”大棚项目经济收益,新建村创新思路,通过采取“村企合作”方式,与和县黄桃种植大户签约,引入“桃花盛开”项目,每年可产黄桃、草莓、西瓜等果蔬约30万斤。12户贫困户在基地实现就近务工,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21万元稳定的分红收益。

  “新建村交通便利,北有温泉,西有鸡笼山,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武劲松说,下一步,将以春赏桃花、夏采黄桃为主题,做足吃喝玩乐文章,力争建成以自然生态、观光采摘、餐饮民宿为一体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让绿水青山变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刘挺)

责任编辑: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