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道德建设 » 正文

“急救包就是我的‘武器’”

2020-10-26  马鞍山文明网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停战协定签订前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朱必文参加了这场战斗。

  “连续打了四天四夜,一直没合眼,我们打得敌人四处窜逃!”时隔67年,提起这场战役,朱必文仍记忆犹新。1953年7月23日至27日,作为军医的他,带领一支突击卫生队,随军征战。他们以急救包、手术刀为“武器”,白衣执甲,在密集炮火中,成功转移200多名伤员,无一人二次负伤,出色完成任务。

  参加抗美援朝 创造条件治疗冻伤

  1944年4月,16岁的朱必文和村里几名放牛娃一起参军抗日。因年纪小,他被新四军安排在警卫连,后被派学医,当实习卫生员。随后,作为第25军73师56团的一名战士,朱必文参加了孟良崮、淮海及渡江等战役,并两次负伤,至今仍有一枚弹片留在左腿。

  1952年夏,部队接到调令,朱必文随军到达丹东。随后,朱必文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某师218团,就地进行最后整顿,做好战前准备。当年11月,朱必文和战友们一起,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

  进入朝鲜后,朱必文所在部队在一山岭下修整待命。战友们还在修整中,军医朱必文则提前进入了“战斗”。当年,朝鲜迎来了罕见的寒冬,最低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为让战友们尽快适应低温天气,朱必文带着卫生员开始指导士兵们进行抗寒训练,包括用冷水泡脚、寒雪洗脸等,他带领的卫生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创造条件治疗冻伤,并取得较好成果。

  战斗四天四夜 转移负伤战士200多名

  1953年7月23日,朱必文所在部队接到作战指令,在战斗最激烈的某山开展反击战,攻打防御工事极其坚固的218高地。

  朱必文介绍,218高地当时由敌军的王牌部队驻守,配备全美式装备。敌军在该高地依据地形构筑了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许多钢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明暗火力点、战壕、交通壕等。

  “再难也要拿下,敢打必胜!”朱必文回忆说,他们一连队率先发起攻击,第一次成功拿下高地,俘获战俘数名。期间,在离指挥部不远处,朱必文带领卫生队拿着急救包,对前线撤下来的负伤战士进行治疗,喂红糖水补充体力。随后,在中午敌人低空扫射间隙,穿插着将负伤战士紧急转移至后方,接受进一步治疗。

  “战斗连打四天四夜,我一直没合眼,和卫生员们共转移负伤战士200多名,无一人二次负伤。”朱必文回忆说,最后一仗打下来后,他患上了神经官能症,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睡不着觉,后被强制休养一个月后痊愈。即使救治了绝大多数伤员,但伤亡还是无法避免。朱必文痛心回忆,那一仗,一名连长、一名指导员及数名战士牺牲,5名卫生员也牺牲了3人。

  “为了保家卫国,我们必须站出来”

  “都是小青年,抗美援朝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满头白发的朱必文翻开当年的卫生队合影,整齐的军装、灿烂的笑靥映入眼帘,还有他们在雪地中与战友的合影、在三八线木牌旁的留影……

  1953年,最后一战胜利后,朱必文随军驻守三八线以北。战士们自己建军营,养猪养鸭,并将食物无偿分给当地百姓。“到哪,我们都是人民战士,心里要有人民。”朱必文回忆说,刚入朝鲜时,战事再紧张,他和战友们都会利用晚上时间,寻找当地避寒或躲避战火的老百姓,将战士们仅有的罐头分给他们。1955年,朱必文随军回国,并服从部队转业安排,进入当时的马钢医院,成为一名医生。

  至今,朱必文还保留着以前的勋章、证书等,其中,两张三等功证书记录着朱必文在战场上的荣耀,一枚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布胸章格外醒目。

  小心翼翼地捧起布胸章,朱必文自信满满:“为了保家卫国,我们必须站出来,拿起急救包当‘武器’。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我们敢打必胜!”(刘 芳 刘小庆 王朝晖)

责任编辑: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