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文化建设 » 正文

对诗歌节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专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钱志熙

2018-10-23  马鞍山文明网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钱志熙 图片来源:马鞍山日报

  “马鞍山作为李白的终老之地,与李白的渊源很深。”钱志熙说,李白25岁时第一次出蜀,就与马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望天门山》就是此时所作。后又数次经过马鞍山,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晚年时,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来到当涂,投奔在当地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直至终老于此。

  “李白与马鞍山的关系,还可以从中国李白研究会秘书处的设置地点可见一斑。”钱志熙说,1987年,中国李白研究会把秘书处设在马鞍山,在全国学会里,很少有学会把秘书处设在特定一个地方。并且,30 年间,几代研究人员往返于马鞍山,研究李白及李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马鞍山也是中国李白研究的基地之一。

  虽然这是钱志熙第一次参加中国李白诗歌节,他却早已知晓这个节日的存在,“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有这么好的资源,所以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才会这么大,这次能来参加诗歌节我感觉非常荣幸。”

  关于李白诗歌,钱志熙几乎每首都爱不释手,但他觉得《蜀道难》最能显示李白非凡的才气。“‘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开始定调就非常高,后面像大江击浪一样一步步推高。”钱志熙说,在唐代,人们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就是“奇之又奇”,意思是从诗歌起源以来,就没有人能这么写诗。

  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志熙一直致力于高校古典诗词的传播和创作,他觉得,这几十年来,高校中喜欢古典诗的风气在上涨,现在写新诗的年轻人很多,写古典诗的也不少,新诗和古典诗正平衡发展。“总的来说,高校中诗歌风气呈现出越来越浓厚趋势,因为现在大学生的见识、阅读面都比当年自己读大学时更高。”钱志熙说。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文化实力、学术地位也在稳步提高,甚至已经达到一个高峰,李白学术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光《李白全集》的整理就有很多种。“然而,李白对我们来说,既是很熟悉的人,也是陌生人。”钱志熙说,李白诗歌艺术的高度,目前的研究没有很好阐述,包括李白在马鞍山所留下的诗篇,到底作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作的,都还需要深入研究。)

  “三十年的中国李白诗歌节,本身就是一个成就。大家不要质疑李白诗歌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诗歌是无形的,它内化为精神的存在,而精神的存在更加永恒。”关于诗歌节到底有什么意义,钱志熙说,也许数百年后再回首,马鞍山历史甚至是中国文化史,都会有诗歌节光辉的一笔,“所以说,坚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马鞍山日报 王永霞)

责任编辑:李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