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文化建设 » 正文

筑牢党建之基 传承文化之魂

2020-04-27  马鞍山文明网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魂”,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文化根脉,挖掘思想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才能“筑文化魂、强中国梦”。

  近年来,马鞍山市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以文化建设为推手,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文化教育功能,不断探索“党建+文化”助力文化传承新模式,以党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了党建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传承注入了红色能量。

  在众多的文化传承中,当涂县的李白文化、千字文、当涂民歌等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尤为亮眼。在党建引领下,守卫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得当涂儿女树立了文化自信,也让他们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党建+文化” 让文化之魂根植血脉

  作为有着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积淀的当涂,文化自信由来已久。

  当涂是《千字文》的故乡。1500多年来,千字文一直承担了汉民族幼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它集“识字”与“教化”于一体,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粗通文字的幼童而言,它甚至构成了他们深层次的主体意识。而当涂更是将这种蒙学教育发扬光大,从儿童诵读到成人研学,再到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当涂县以党建引领,树牢文化保护传承意识,探索建立文化传承机制,设立千字文书院供世人研学品读,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让这些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东西被“具象化”,让文化“被看见”,让传统“被活化”。

  一同“被活化”的还有当涂的姑孰画派。姑孰画派是明末清初时期一个重要画派,那时的当涂是该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萧云从为领袖的姑孰画派与当时的新安画派、宣城画派等共同构成了皖南画派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姑孰画派已经传到了第三代传承人魏然的手中,作为党员的她通过整合姑孰书画院,发现培养当涂本土美术后备力量,厚植本土人才优势,繁荣、复兴、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扩大画派影响力。如今被收录在县博物馆的30米长卷《太平胜境》,更是姑孰画派的得意之作,记录了当涂的秀美山水和城市变迁。

  “党建+传承” 激活传统文化新内涵

  说到传承与发扬,就不得不说一说当涂县谷氏家族与李白的千年一诺。

  因先祖谷兰馨与李白交好,临终遗训子孙世代照看李白墓,谷氏家族一守便是千年。千年来,无论是时代变迁抑或是炮火洗礼,谷氏家族始终秉承诺言,对大青山的李白墓园不离不弃。当守园的交接棒传递到第49代守护李白墓的传承人谷常新手里时,他谨记家风家训,不但要守护好诗仙墓地,同时,还在如何传承发扬诗词文化上下工夫。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谷常新时刻不忘做好李白文化的宣传,向外界推介家乡。他先后与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山东济宁、中国李白研究会的李白专家们联系求学,了解李白一生的传奇故事;同时,他还参加李白文化高端论坛等活动,通过推介让国内外友人了解李白、了解当涂。

  “李白墓园现在成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都有学校组织学生来墓园开展古诗词吟诗、研学活动。”谷常新说,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现在定期举办的儿童吟诗活动,就是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内涵,不断学思践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党建+产业” 探索文化传承新途径

  当涂民歌起源于白纻歌舞,拥有千余年历史,是将农民劳动与歌舞结合的艺术形式。党员王爱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的省级传承人,一直以来,她免费教授传承民歌,坚持结合时代旋律创作,以“美好乡村建设”“生态环保”“疫情防控”等为主题,创作文化服务精品。在王爱玉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民歌手从当涂县民歌艺术馆等民歌传习点走出。

  《粑粑好吃磨难捱》《小妹子送饭下田冲》……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民歌的形式代代相传,它们在当涂县桃花村“勤嫂子”农庄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来游玩的旅客特别爱听,不仅爱听,还要学着唱,唱完还将老乡们的特产农货抢购一空。就这样,当涂民歌跟着他们的脚步越走越远,当他们载着“勤嫂子”农庄里的特产回到家,一扫特产上的二维码,当涂民歌便再次响起。

  就这样,听唱当涂民歌作为一个特色旅游环节融入了当涂县的乡村旅游项目。“勤嫂子当涂民歌研学旅游基地”将来源于民间的当涂民歌再次还原到人民生产生活中,既开展民歌展演,也经营文旅项目,形成了保护、发展、研究、经营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让当涂民歌得到更接地气的传承与保护。自基地开课以来,桃花村村民纷纷积极报名学习,现已有100余名学员,民歌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张令琪 撒前进 俞宗晨)

责任编辑: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