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我们的节日 » 正文

传承端午习俗 感受文化魅力

2023-06-20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将至,马鞍山人怎么过端午?6月19日,记者采访了马鞍山民俗专家施长斌,谈谈“我们的节日——端午”。

 

  “当涂粽”多姿多彩 花样包粽迎端午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家喻户晓的童谣,唱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艾节、夏节等。

 

  马鞍山民俗专家施长斌说,马鞍山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总体一致,但也有地方民俗特色,仅包粽子的样式上,就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各地包粽子的材料各有不同,粽子辅料有火腿肉、鸡丝、咸鸭蛋、蜜枣、红豆等。其中,粽子形状大同小异,一般都是三角粽。当涂县粽子包法细腻,多有讲究,用原生态水草、芦苇叶捆扎,粽子包得板正,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施长斌介绍,普通粽子有菱角形、锥尖形等,但他在当涂见过多种形状的粽子。有一种枕头粽,顾名思义形状像一个小枕头,这类粽子很小;有一种多角粽子,可以包成四角、六角等;有一种为无绳粽,又叫作不捆粽子,这种粽子只用粽叶包裹。

 

  吃“五红”戴香囊 “老送小”祈安康

 

  马鞍山人怎么过端午?史料记载:“阴历五月初五,为天中节,亦名端午节。悬艾虎于门,亲友以角黍、鲥鱼等物相馈饷,幼儿臂缠五色丝,曰‘长命缕’,贴朱书符篆以辟邪祟。午刻,研朱雄屑、菖蒲于酒,蘸以艾叶洒壁上、墙根及点童子额,以避毒螫。端午,旧有龙舟竞渡之戏……”

 

  和其他地方一样,除了吃粽子,在马鞍山人的端午食谱上,也有“五红”,只是各地的“五红”有别。马鞍山的“五红”包括红心咸鸭蛋、黄鳝、河虾、苋菜和雄黄酒。“五红”之中,有荤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鲜的,均为时令佳肴,美味无穷。

 

  施长斌介绍,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姑娘节,在马鞍山当地有“老送小”的民风习俗。节前或过节当天,长辈们主动给小孩送来“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等礼物,以求晚辈健康成长。出嫁后的姑娘,背上娃娃,邀上丈夫一起回娘家过端午节。早些时候,本地妇女在端午节这一天,一般会在手腕上戴着“端午线”(长命缕),孩童们则将“端午线”系戴在手腕、脚颈上,胸前挂“香袋”,背上“布老虎”,脚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龙”,身穿“五毒衣”,以示驱邪避疫。“端午线”是用数十根五色丝线环绕而成,带着清香。“香袋”是用五彩丝线穿连的饰物,一般呈心形,内填五谷及香料。“端午龙”及“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与“香袋”大体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带夸张,色彩鲜艳。

 

  品味非遗民俗 传承传统文化

 

  施长斌介绍,关于粽子的起源,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爱国为民,被谗言所害投江自尽。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鱼。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并且赛龙舟来纪念和传承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也会祈愿。施长斌介绍,每年的这一天,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将艾叶及菖蒲摆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于门楣。艾叶又叫“艾虎”,以艾叶为神器、菖蒲作神剑,祈求驱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祈求平安。

 

  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医药卫生和养生保健内容。施长斌介绍,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形成了插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系五色丝线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吃粽子也有养生保健功效,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粽子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闷热,佩戴“香袋”则有消除汗臭、霉味、驱蚊、清爽神志之功效。

 

  过端午,不得不说赛龙舟,这也是端午节最热闹的一项大众化游艺活动。史书记载,姑孰大地,江东泽国,历史悠远,地介吴楚,襟江带湖,龙舟竞渡,传统亦久。“采石、大信于江,姑溪、黄池于河;博望、湖阳尚勇捷,丹阳、新市尚文巧。”端午时节,四乡八镇龙舟竞渡,视先后为胜,热闹非凡。这几天,当涂县的龙舟在古老的护城河竞渡开赛。除了赛龙舟,当地还有赛唱船歌,其中有名的就是《划龙船》。

责任编辑:董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