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炬成灰泪始干

叶连平,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在20年教师生涯里,他创造的四部教学法在省内外示范推广,他教的一个班级走出三名硕士生,他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不好英语,产生厌学情绪甚而辍学,于是在2000年,他开设家庭课堂,无偿为学生补习英语,他的家庭课堂成了学生最好的第二课堂。他说:我希望我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他生活十分简朴,一件劳动服穿了20年,却将大部分退休金用在孩子身上。每年他都自费带孩子们外出游览,增长他们的见识;对特困生,他包吃包住。他立下遗嘱, “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给安徽医科大学,作出自己最后的贡献。

19289 月,叶老师出生在河北沧州。1 6岁时,上高中不久,成绩优异的他因战乱辍学。197811月,他由一名生产队猪倌,变成当地代课教师,从此与和县农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任教后,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苦钻业务。不久,他创造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轰动一时,并在省内外示范推广,进而他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应邀到不少地方做示范教学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从此,他的心和偏僻乡村孩子的心联系得更紧,他谢绝了组织上调他进城工作的好意。1991年底,超龄三年的叶老师退休了。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伤心至极,令身边人无不动容。后来,周边学校每遇教师病事假或其他原因人手不够时,他总是招之即来,短则几天,长则三年,从不推辞。

1995年,叶老师受请到离家五十多里外的姥桥中学代课。他要带的初一班,花名册上48人,实际上课只有20人,学生经常旷课,甚至在课堂上玩扑克、下象棋。可他没有气馁,课余时间逐一家访,与所有家长面对面,推心置腹。最终,他与所有家长签订文字合同,明确各自责任,承诺实现目标。不久,学生全部归校。

之后的三年里,上晚自习、周末补课、个别辅导,成为叶老师的工作常态。一年后,48人的班级变成51人,中考时,11人考上县重点中学,创造了该校历史最好纪录。这班中,现有3 人是硕士生了。

他发现农村英语教学水平低,有的小学甚至不能正常开课,让他非常焦虑。英语严重拖了孩子们后腿,导致对前途丧失信心。所以必须从英语这个最薄弱的环节抓起。”2000年起, 他开始开设家庭课堂,重点补3 —8年级英语课。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他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混合编班,分时段授课,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每次上课,学生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有时还有县城的学生以及与乌江镇一桥之隔的江苏孩子赶来听课。60平方米的简陋屋子里常常人满为患。除处理私事外,叶老师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批改作业上。他每周批改的作业本堆有一尺多高。有时,有些学生还送来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还有英语之外的其它科目的作业本。对此,叶老师总是悉心释疑解惑,一丝不苟。

五年前,家住四五里外的谢子月到叶老师这里补英语,成绩提高不少。前年,妹妹谢亚玲刚上三年级,姐妹俩就一道来。今年谢子月读九年级,叶老师这里没她的课,她就陪妹妹来,然后自己到隔壁图书室看书。我们感到在这里多呆一会,前程就多一分希望,甚至感觉看书效果都好得多!

许多学生转学或升学后,在新学校里,英语成绩几乎无一例外地保持相对优势。并且因为英语成绩好,而有较多时间学习其他课程,从而总体实力较强。说起这些,叶老师总是特别开心满足。

叶老师正式工作较晚,退休金比较低。按说他应设法改善生活,安度晚年才是。但他不是这样:不仅不收一分钱补课费,反将许多退休金、奖金贴到学校和孩子们身上。他始终无偿提供茶水、草稿纸、卫生纸等,夏天还用冰箱给孩子们准备冰水降温。此外,他每年拿出数千元包车,组织学生到南京、合肥、马鞍山等地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名人馆及烈士陵园等,并结合书本讲解,扩大学生的社会知识,增进爱国情感。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惊奇不已、求知若渴的眼睛,叶老师决定很欣慰。

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他还给予资助,甚至包吃包住,有的困难学生上了高中和大学,他仍不时动辄成百上千地扶助。女生江明月初中时家庭困难,且离校较远,被叶老师收留家中,免费吃住两年。考上和县一中后,每次家长会,她总是打电话请叶爷爷参加。前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叶爷爷特别高兴,掏腰包为她买台笔记本电脑。江明月走后,叶老师又很快将她成绩优异的妹妹江敏收在身边,像亲孙女一样对待。去年暑假,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八名大学生志愿者慕名前来援教时,叶老师除了安排食宿外,还出资安排志愿者去当地的名胜古迹游玩,甚至以82岁的高龄冒着酷暑,骑自行车到十里外的乌江街道买金嗓子喉宝发给志愿者。

叶老师对学生慷慨大方,对自己则很抠门。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生活十分俭朴。所住的简易瓦房已有三十多年,室内没有装潢,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一件像样值钱的东西。一件劳动服上装,他穿了近20年,早已泛白,也舍不得换了。出门参会、办事、访友,二三十公里范围内,他全是骑自行车;渴了,舍不得买一瓶饮料;饿了,也从不下一次馆子。

多年来,叶老师究竟该收而不收的钱有多少、不该掏却掏了的钱有多少?他自己从来没有算过,人们也无法算清。叶老师无儿无女,但他从不感到孤独。许多学生虽然离开他多年,但始终对他敬重有加,难以忘怀。谁考上大学、谁结婚添子、谁有好消息,都会及时报告,让他分享自己的快乐;如有可能,则极力邀请他前往喝杯喜酒。好像有叶老师到场,做学生的才特有面子。前年96日,叶老师生日那天,16不速之客”——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送来四层大蛋糕,自带着酒菜来祝贺,家里热闹非凡。平时,孩子们总是将家中的蔬菜瓜果、鸡蛋香油等悄悄放到叶老师家窗台、墙脚,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谢意。他虽一再劝阻,却仍制止不了。逢年过节时,他家电话更是响个不停。特别是春节,四面八方的学生相约前来,甚至自带酒菜,自己掌勺,与老师对饮畅谈,场面热闹感人。

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感动着叶老师,他在为祖国和学生的进步而快乐的同时,更增强了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愿望。地方老百姓修路,资金有困难,他主动捐款5000元。三年前他立下遗嘱,决定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给安徽医科大学,作出自己最后的贡献。

 

 

马鞍山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