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明的守望者

 

1941年的春天,在江苏省阡江县一个农家小院,一女娃呱呱坠地。然而,周圣清的出生,却没有给父母带来一丝欣喜,原指望生个男娃好承继周家香火的父母,没想到生下的又是一个女娃。这只会让原本穷得揭不开锅的周家更加捉襟见肘。

父母亲愁得天天你对着我、我对着你,唉声叹气,添了这么个累赘,哪里能养活得了啊?

勉强硬撑着,熬过了八个月,父母亲实在没有能力再继续抚养她。无奈之下,就把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周圣清远远地丢弃在了田埂上。

哇哇啼哭的周圣清引来了路人张望,但都是抱起、放下,摇摇头又走了。一个好心的中年妇女不忍心已经哭哑了嗓子的周圣清躺在那里无人管,就毫不犹豫地将几个月大的周圣清抱回了家。

养父母的呵护,党的阳光照耀,周圣清在幸福地成长,她还免费上了学,接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小学时的作文中,周圣清曾多次写道:长大后,我要用爱心和行动,报答养父母的抚育,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

从那时起,周圣清的心里,感恩和回报就已然生根发芽。

无论是机械学徒工、子弟小学老师,还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32载的工作生涯中,周圣清一直恪守“干就干好”的工作信条。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来报答,只有平平凡凡的爱岗敬业来回报。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退休后的周圣清曾做过推销生意,并做得风声水起。“一锅粥,分着吃”,她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利共荣。在家庭经济缓解之后,她当即放弃红火的生意,毫不犹豫地退出了生意圈子。

“我要用爱心和行动,来感恩党,来报答社会。”这信念,始终激励着她,要在有生之年,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回报中……

在社区退休的人群中,有失落失意的,也有寂寞空虚的。于是,为着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婆媳、夫妻,还有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就会吵嘴打架。周圣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闲能生事,还真是的。”周圣清暗自嘀咕着,也很快有了主意。

她自掏腰包,买来录放机、磁带和充电器,向几个要好的老姐妹发出邀请:一起去社区旁的体育馆门前锻炼。

清晨5点半,1998年的体育馆门前,早锻炼的人寥寥无几,空气中弥漫着寂静的气息。按下播放键,欢快的音乐从录放机里流淌出来,周圣清带领老姐妹们伸展起老胳膊老腿,场地上顿时喧哗和热闹起来,涌动着朝气和活力。

一带两、两带三,从起初的35人发展到了四十多人。每早,周圣清的“夕阳红”晨练小组成员们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扭着、笑着,大家的身体强了,心情乐了,矛盾、纠纷也少了。16年了,晨练小组的所有开支还是周圣清一人承担,她没有要过组员一分钱。

随后,周圣清又成立了“爱心队”和“文艺队”。 社区老人生病、住院了,“爱心队”第一时间去看望慰问,并提供陪护帮助。“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文娱节目,来宣扬党的好政策。

“别人的难处就是我的难处,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是周圣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在社区,周圣清把居民都当作了自己的亲人。亲人有难,她出力出钱,从不吝惜。

有一年,社区居民、孤寡老人盛延安,患大脑良性肿瘤要做手术,老人没有亲人签字,手术迟迟不能进行。躺在病床上,老人悄悄抹泪,和谁也不说话。周圣清知道后,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和医生商量办法,使老人顺利手术。手术后,她又安排队员们轮流值班护理老人,陪老人唠嗑,直到老人恢复健康。

又一次,社区居民胡从兰,平日里喜欢说说笑笑的她,突然变得愁眉不展、闷闷不乐。细心的周圣清一打听,原来是她符合市里的民生工程条件,可以购买退休无社保人员养老保险,但因为她过去是农民,家中无积蓄,没有钱买。周圣清当即回家拿来存折,拉上胡从兰,去银行取了两万元,又一起回到社区,为她交上了养老保险费。     

对消化不好、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来说,便秘是经常发生的事。周圣清为此珍藏了一个效果奇好的秘方。她通过联系北京的亲人,特快专递来药物,不取分文,无偿地送给便秘老人使用。药到病除,谁用谁好。

周圣清组织“文艺队”,常年进社区、公园、广场,到敬老院、孤儿院,表演各类节目,把歌声、笑声、欢乐声送给了大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曾多次跟踪报道。

办社区老年学校,是周圣清退休后做的又一件大事。

矿院社区“无师资力量、无学员、无教材”,怎么办老年学校?周圣清召集老伴、子女,专门开了一个家庭动员会,并手写了一幅“全家齐动员,人人献爱心”的对联。这对联至今一直挂在家中的墙上,见证着全家人的鼎立支持。

在马钢武装部工作的儿子来讲国防知识,在安徽科技学院当老师的儿媳来教英语,在市老年大学学习的老伴任教二胡课,女儿无时间上课,就主动去延平购买来一大箱粉笔和圆珠笔,全家人积极参与到周圣清的社区服务中。

 “感谢党的政策好哎,感谢社区好领导哎,感谢红袖标来操劳,使我终身忘不了哎……”每每周圣清带着志愿者们上门来聊天,今年92岁的社区空巢老人、高级知识分子程葆廉,总爱亮几嗓子自编的歌曲,和大家开心地乐活一番。

“受天津‘小红帽’启发,我们以‘红袖标’为名,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开始仅有25人,如今有58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9岁。有党员、教师、军人,还有电工、木工、理发师等技术专长的退休人员。”介绍起“红袖标”,身为队长的周圣清侃侃而谈的话语中流露出不尽的兴奋。

“我们志愿服务队运作可规范了,成立那天召开了动员会,志愿者们举手、签字,发放了聘书、志愿服、袖章和帽子。我们有规章制度,有汇报会、交流会,有评选表彰。‘红袖标’还升级了,由治安志愿服务队升级为平安志愿服务队。别小看是一字之差,志愿服务可是大提升了。”

红色的志愿服,红色的袖标,红色的帽子,映衬银白的头发,格外醒目,每天忙碌在社区的“红袖标”,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治安巡逻,为空巢老人、残疾人买米买菜、理发、打扫卫生,走家入户宣讲文明行为……他们是宣传员、治安员、调解员,也是信息员和服务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着社区文明。

一次巡逻中,一户人家的女主人从楼上扔垃圾,砸中了一个过路的小伙子。垃圾里有玻璃瓶,还有女性卫生用品。又疼又恼的小伙子冲上楼,要打人。周圣清立即跟上前,好言说道:“小伙子,对不起,责任在我们,是我们平时工作没做好。这种行为太不好了,你没受伤吧?我们带你去医院看看吧。”可小伙子仍带着愤恨“砰砰砰”地敲门,吓得扔垃圾的女主人躲屋里不敢吱声,更不敢开门。周圣清连忙又门里、门外地劝:“误会,误会,其实责任还是在我们。”“这位先生一看就是通情达理的好人,他生气也是能理解的。我们请你下次别再扔了。一番劝说后,小伙子的怒火平息了,女主人也诚恳道歉。一场干戈化作了玉帛。

 “我们干过一件最惊险的事,是有效制止了一起入室盗窃。”周圣清骄傲地说。

有一天,周圣清和两名“红袖标”队员巡逻至社区某栋楼梯口时,忽然听到楼上有人在说:“过去,让我来开”。周圣清立即警惕起来,让同行的两人待在楼下报警,自己悄悄上了楼。果然,她看到三个年轻人正围在一户人家门前着急地捅着锁,你捅几下,我捅几下,还是打不开,互相之间就埋怨着。周圣清见了,没有贸然上前,而是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微笑着喊道:“你们找谁啊?这是我侄儿家,要我给他打个电话吗?”三人一听,没说一句话,慌忙地掉头就走。

“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上了年纪的周圣清,其实也有着低血压、低血脂等老年病,但她始终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矍铄的精气神和忙碌的身影。“我只有回报社会才能报党恩。所以,我要珍惜每一天,献爱每一秒。”

用爱心服务居民、服务社会,周圣清将一直继续……

马鞍山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