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甥摆渡薪火传承六十载 诚信接力爱心铺就“便民路”


  刘庆,男,19749月生;吴本立,男,19381月生,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查湾渡口摆渡人。位于当涂县黄池镇青山河上的查湾渡口,乘坐渡船是周边村民出行、赶集、看病、学生上放学的主要交通工具。这条100余米长、耗时二分钟的航线,吴本立、刘庆接力运载了60多年,全年无休。西河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这条摆渡线路,可以让村民少绕六、七公里的陆路,节省40多分钟,从水路乘渡船方便快捷地到达河对岸。吴本立在摆渡40多年后,于2007年将接力棒交到了外甥刘庆手中。60多年来,舅甥两代人秉承服务周边乡亲的宗旨,为青山河查湾2000多户居民的来往摆渡。尽管摆渡成本不断上涨,但一人只收1元钱摆渡费却始终不变,受到当地村民由衷称赞。60多年来,舅甥两代人每天来回摆渡100多趟,运送村民800人次左右。60多年来,舅甥两代人摆渡500余万人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为两岸村民铺就一条安全便捷的水上便民路。

  2021年刘庆当选为“安徽好人”。

坚守渡口服务村民

  202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刘庆清晨5点就早早起床了。当他来到渡口,岸边已满是等待过河的村民。刘庆登船后,尽管心里也着急,但仍然一丝不苟地例行检查渡船安全设施,然后发动柴油机,指挥人、车有序登船,达到载重负荷后,刘庆熟练地驾船掉头,转舵、回车操作行云流水,稳稳当当地将村民送到对岸,当船靠岸后,村民骑着摩托车、电瓶车争先恐后地奔上大堤公路。

  在这100余米宽的河面上,渡船象陀螺一样穿梭往来不停。在渡口下游六、七公里处新建了跨河大桥,要是绕道过去赶集、到企业上班至少要走40多分钟,但从摆渡船过河只需2分钟。“渡船一动就停不下来,每三四分钟就一个来回,每天至少要摆渡100多趟,忙的时候连午饭都来不及吃。”刘庆操纵着渡船,在柴油机轰鸣中大声说道。

  西河村及周边村民出行、赶集、看病、学生上放学,渡口就是唯一通道。为了方便群众,刘庆全年无休,从早上五点就开始一天的渡船工作,每天14小时,来往一百多趟。尽管操船一天下来,十分劳累,当看到挎着一篮鸡蛋赶集的老奶奶、挑着新鲜蔬菜的村民,孩子到对岸上学时天真的笑颜,刘庆感到一种自豪和欣慰,更感到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还是因病身体不舒服,刘庆从未停摆过,坚守这条村民依赖的水上通道。

  “刘庆从来都是一元钱船老大,若有人执意要多给,哪怕追到好远也得给人还回去。”住在的西河村的徐大爷说,“几十年来,我们挑再多的菜过河到镇上去卖,他们都没单独收过钱。”

  一年夏天,有个土生土长从小就坐着渡船长大的年轻人结婚,选择了渡船接亲的方式过河回村。刘庆帮着协调坐船人员,为营造喜事氛围,刘庆还与新人的亲戚一同提前在船上布置悬挂装饰,满足了新郎举办一场具有当地特色和风俗婚礼的愿望。为了表示感谢,新郎新娘特意准备了一个1000元红包给刘庆。刘庆婉言拒绝了,并表示“这是我的职责,我不会收取渡船票价以外的费用,从前不收,现在不收,今后都不会收。摆渡船已经融入青山河历史血脉中,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摆渡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只要村民有需要,我的摆渡生涯就没有尽头。”

良心义举温暖民心

  上个世纪70年代,吴本立从满手老茧父亲手中接过饱经沧桑沉甸甸的竹篙。

  当时社会物质匮乏,渡口两岸来往穿梭的商人和村民比较多,尤其是在农忙和春节期间。为了不耽误他们赶集,吴本立经常是忙于渡船,忘记了吃饭。因当时收入不多,单人收费较低,如遇忘带钱或带钱不足的,吴本立让村民随便给,绝不拒载,一天摇下来腰酸臂痛,也挣不到多少钱。

  吴本立曾说:“最辛苦的就是逢年过节,跟家人不能在一起,对不起孩子。最自豪的是把人渡回家。”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正是年味儿最浓的时候,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团圆饭、看春晚……而在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查湾渡口,吴本立仍然像往常一样坚守在船上,为赶回家过年的外地务工村民畅通回家的水路。傍晚时分,水面寒风萧瑟、凉气袭人,与远处村落里的万家灯火和阵阵爆竹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终于到点准备回家欢欢喜喜过除夕夜。突然,渡口远处影影绰绰出现了两个风尘仆仆返乡的年轻人,他们看到吴本立甚是欣喜“吴叔,就知道你还在!今年回来晚了……还开渡吗?”吴本立笑呵呵地说,“开!走,我们回家!”渡船缓缓启动,冷清的水面浮动着一份浓浓的暖意。

  “渡人就是渡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有一天晚上,渡船已停航。睡梦中的吴本立接到电话“我家娃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就呼吸困难,请帮帮我们!”电话另一头的李某说。“到渡口等我!我马上过去。”吴本立一边回应,一边拿上衣服奔出家门。夜色昏暗,秋风凄寒。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就此展开。吴本立飞快向渡口赶去,李某已抱着孩子在渡口等待。当吴本立带着李某的孩子及其家人登船后,以最大的航速向对岸驶去,当承载生命的渡船行驶在河面,李某及家人激动地向吴本立感谢。将李某的孩子及家人送到对岸后,吴本立并没有离开。他在渡口等待着孩子救治的消息,也在等待李某一家回来,将他们平安载回家。事后,李某表示当晚吴本立及时的出现,为成功抢救孩子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孩子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三代接力传承祖训

  上世纪30年代,刘庆的外公吴包龙为了生计,来到青山河从事渡船摆渡工作。那时政局动荡、民不聊生,行船实在是不好干,为了周边乡民来往方便,吴包龙一直干到老。上个世纪70年代,舅舅吴本立接过摆渡工作,一干就是近40年。40年来,吴本立把精力和年华都献给了渡船,当年过六旬后,已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

  此时刘庆从部队退役后在深圳一家贸易集团开车,月收入也比较可观。就当刘庆打算在深圳大展宏图时,他接到舅舅吴本立的电话,“我老了,摆渡干不动了,你可愿意回来接我的班?查湾古渡口不能在我们的手里断档啊!周边的乡邻们也需要啊……”一席话让刘庆陷入矛盾中,舅舅就一个女儿,如果不接班,摆渡就后继无人了,是留在繁华城市还是回到乡村,成为刘庆人生路上重大选择。想到乡邻们的期盼,想到家里前辈的传承,刘庆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20077月,33岁的刘庆成为了第三代摆渡人。

  接手渡口后,刘庆为更好地服务每一名过渡人,很快将原来的渡船更新为能载客40人的新钢壳船,在动力上换装了15马力的单缸柴油机。“这条河面只有100余米,来回一趟不超过4分钟,换装这种柴油机,快捷、耗油少,也能确保安全,来往村民还能节省渡费,经济实惠。”刘庆笑着说。他还配合交通、水运管理部门完善了渡口安全设施,制作了规章管理制度公告牌,时刻绷紧水运安全这根弦,从未发生一起水运安全事故。刘庆的查湾渡口成为青山河上最繁忙也最安全的渡口。

  在上辈的影响下,刘庆把“良心渡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由于渡船更新、机器保养、油费上涨等因素导致成本攀升,不少好心人劝刘庆说,“现在什么都在涨价,你也不要太善良了,多涨一块钱我们也能接受。”有人还在微信热搜上发出“求涨价”的帖子。但刘庆坚持自己的底线,他想到的是“乡亲们生活也不容易,如果渡船涨价,无形中就提高了村民过河经济成本。如果服务态度好一点,自己多辛苦一点,多跑几趟,周边村民多坐几回,收入自然也就会增加。何况自己经济压力又不大,少赚一点哪怕赔一点也没关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办点实事,减轻一些村民的负担是我应该做的。”就这样,不论有多大困难和压力都自己克服,而渡船费始终保持在每人每次1元钱,车渡免费,同时为频繁往返出行的村民设立45/年渡船年票,不限次数,随到随走。刘庆还在渡船上配置了急救药箱、水瓶、纸杯、纸巾、雨伞等,以备乘客不时之需,让乘船的人感到温暖。

  一个承诺,一份善举,百年坚守,刘庆、吴本立舅甥两代人用诚信在青山河两岸架起了一道桥梁,他们以浆为笔,书写着关于承诺的故事,带动和提升了当地乡风文明,在村民中培育出美在心里、旺在家中、兴在事业,收获幸福的诚信新风尚。

马鞍山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