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小雨伞” 点滴温情暖人心s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雨天撑伞,帮人所需。在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检察院,就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是兼具法律知识及办案经验的“撑伞人”,小心翼翼呵护着“雨中”的行人。为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服务社会、教育预防的职能,自2007年起,雨山区检察院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小雨伞”志愿服务项目不间断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及普法专项活动,已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000小时,受益群众10余万人次,并于2020年荣获全省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

“小雨伞”志愿服务项目以机关团支部为组织阵地,项目实施前,统计检察机关受理案件高发类型及公众关注社会热点并进行充分地调研、论证,确定法律服务主题内容,如环境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食品药品安全、护航民营企业发展、预防电信诈骗和非法集资等。根据不同群体对法律需求的不同,依托“互联网+法制宣传”模式,扩大服务、宣传惠及面,实现检察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学校、社区等单位协作新途径,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制“六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乡村)法律服务及宣传活动。

“青少年维权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送一把“青少年维权伞”,为“少年的你”遮风挡雨。8名志愿者以法制副校长的身份深入辖区数十所大中小院校,以“检爱护航”为主题,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展未成年人预防性侵害、野生动植物保护、校园禁毒、防治校园欺凌、民法典等专题普法讲座,并定期驻点学校,给师生提供法律咨询;邀请师生走进检察机关,开展互动课程,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联合市烟草专卖局打造校园“百米无烟区”,定期走访检查中小学校周边,向经营者宣讲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的法律规定并张贴禁售标志。

“环境保护伞”

马鞍山市是国家森林城市,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每个公民责无旁贷的使命。送一把“环境保护伞”,为城市发展默默送情。志愿者们利用雨山检察院成立全省首家驻森林公安检察室的契机,启动护航绿色发展专项活动。制作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手册、海报等,进全市各大中小学、社区街道、广场开展宣传及专题讲座,并提供法律咨询,加深公众的环保意识;志愿者们走进市广播电视台“城市直播间”,与听众围绕保障城市绿色发展零距离交流;联合市森林公安局,开展春季森林防火督查活动,深入实地调研问题,消除法律盲点;深入水产批发市场、饭店等可能存在野生动物交易的场所,发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手册;借助新媒体平台,定期制作、发布法制短视频以及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宣传非法猎捕、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法律和健康风险;建立全市首个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成立“小雨伞”志愿植树基地,同时积极组织植树造林、清洁美好家园、公益骑行、徒步等绿色公益活动;在禁渔期开展非法捕捞宣传,定期赴长江支流进行水体检查,助力长江大保护,做环保理念的传播者。

“普法宣传伞”

普法宣传是预防犯罪、救治心灵的重要手段。送一把“普法宣传伞”,照亮通往正途的路。志愿者们采用“互联网+法制”宣传模式,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和《南京晨报》马鞍山雨山政法专栏等传统媒体作用,又高效利用本院门户网站如官方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闻客户端、抖音等新媒体,提升普法宣传效果,如反恐微信《旅行青蛙》就在高检院组织的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可喜成绩。同时紧跟社会热点,创新普法服务方式。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如志愿者表演小品,在吹捧逗乐中展示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法,在嬉笑怒骂中了解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法律归处。志愿者们结合市民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真实案例,先后拍摄6部法制宣传教育微电影、4部微小品、19期检察官微讲座及公益宣传片,利用市电视台“法与大众”栏目和其他现代多媒体渠道加强宣传,全面推广。

“司法救助伞”

司法救助是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传递检察温情的有效方式。送一把“司法救助伞”,守护被害者的心灵之家。志愿者们充分利用主责主业,拓宽救助案件发现渠道,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救助”,在办理案件中发现案源,并加强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的衔接,在乡镇、街道机关、司法所等设立信访联络员,把志愿者的“独角戏”,变成多方参与的“大合唱”。近3年已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10.68万元。同时注重案后回访,志愿者们多次在中秋节、重阳节前往市福利院、社区等地回访被救助人,建立起“检民一家亲”的温暖画面。

五彩斑斓“小雨伞”,点滴温情暖人心。“小雨伞”项目作为雨山检察院的志愿服务品牌,借力于丰富的法治文化资源,营造全民懂法、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体现了“为民化雨,公正如山”的雨山检察精神,彰显出“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