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聚爱心,星星之火点燃希望

在马鞍山市博望区,为帮助困难学子重拾生活信心,2010年10月,在博望区慈善协会会长邰圣莲的宣传、动员、倡议下,十多名爱心人士发起实施了“博爱助学”公益项目,旨在帮扶寒门学子,勉励其自强不息、奋勇前行,感恩反哺,实现爱心接力传递,代代相传。截至2022年8月,共资助各类贫困学生、特困家庭1495人次/户次,其中助学785人次,举办了26期善款发放仪式,发放善款153万余元。

怀揣炽热初心,奉献无私爱心

“博爱助学”公益项目的服务群体主要是因疾病、意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活陷入了窘迫境地的普通家庭学子。譬如家里有重病在床的父亲、孤苦无依的老人等,这些困难家庭学子迫切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十来年的壮大发展,该公益项目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区域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助学类公益活动。

项目实施后,参与人员积极和全镇各村、社区宣传对接,以村委会和社区为单位,对困难群体的情况材料进行初次收集。同时,为了彻底摸清贫困家庭的真实情况,为帮扶对象面对面地送去精神慰藉、把善款真正落到实处,项目成员们不辞辛苦,背着厚重的申报材料,走村串户,对申报人员挨个走访到位,如实登记,确保不遗漏、不错报。为了不给村委会和对象户增加麻烦,他们从来不在村里用餐,都是自带干粮和饮用水,有时甚至为了将一个片的走访任务完成,走访到了傍晚,才想起还没有吃饭和喝些水。

全镇13个行政村、社区,从横山脚下到石臼湖畔处处都有他们的脚印。戴着红色志愿帽,身穿红色马甲,脚上一双运动鞋,带上必备的一些物品,一行十几个人,就这样每年如此,夏天顶酷暑,冬天冒严寒,即使路途遥远,也不曾阻挡前进的步伐。到了一家家困难家庭,他们看着和询问着,当场禁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水;有的会员甚至当场就掏腰包、出善款。项目成员当中有很多位老会员已年过花甲、古稀,但他们仍然坚持发挥余热,奉献爱心。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年都去困难学生和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唠一唠,更多的是想传递一种精神上的关怀和慰藉,一种心灵上的鼓励和信念。

为爱凝聚力量,为梦点燃希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博爱助学”公益项目的助学济困之路越走越长远。用善行,为需要帮助者架起了希望的桥梁;用爱心,为需要帮助者点燃希望的火焰;用力量,为需要帮助者托起希望的太阳。这么多年以来,不乏有各色各样的感人案例,既有受到帮扶后积极回馈社会的寒门学子,又有生活改善后成长为“好人”的社会榜样。

长裕村陈同学家,因他父亲得了尿毒症,一个星期需去医院血透2次。那时,他们一家人挤在三间破旧的小房子里,四邻乡亲都已重复借过钱了。正在此时,他又考上了安徽工业大学,这下,学费更成了问题,眼看孙子无法到校报到,80多岁的奶奶只得含着眼泪再次去求助于亲朋。看着他贫寒的家境,会员们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老人得知“博爱助学”公益项目的初衷,激动地一把紧紧握住了他们的手,说:“你们真是好人啊!你们都是做善事的,你们真是积了德啊!我们全家,特别是我孙子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去当兵,保卫祖国,好好报答你们这些好心人!”山宁村的吴同学在她中考前的20多天里,其养父因患癌症到南京医院手术救治,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养母看着一摞摞高额的债务和一贫如洗的家,无法忍受而选择离家。生母家条件比较优越,看着女儿受苦不忍心,多次托人劝她回去,可她执意不肯,坚持照顾生病的父亲。由于她身形瘦弱人单力薄,无法给生病的父亲翻身,她就用头拱着父亲的身体一步一步地慢慢挪。就这样她一直陪着父亲在医院里度过。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她却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马鞍山市二十二中宏志班。她家里只有两间破旧小屋,家里没一件像样的家具,房间里一张席地而起的小床紧挨着父亲的床,她父亲看着眼前瘦瘦小小的女儿,泪流满面,他说:“如果没有我女儿悉心周到的照顾,我早就死了!”在“博爱助学”公益项目的支持下,吴同学考取了大学,在大学期间,因父亲再次住院手术,她义无反顾地边上网课边照顾父亲。因为对生病的养父始终不离不弃的孝顺事迹,她被评为孝老爱亲类“马鞍山好人”,后来又获得安徽省“百名孝星”称号。

十二年来,“博爱助学”公益项目在各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始终以“助学济困、奉献爱心”为宗旨,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一件件善事做好做实。资助了很多学子和困难家庭,同时受过捐助的孩子也学成归来回馈家乡,主动申请加入“博爱助学”公益项目,继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馈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善举获得了博望地区人民的尊重、理解,营造出关心他人、助学济困、热爱公益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融洽了和谐的人际环境,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应有的力量!用真情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