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志愿服务 » 志愿者服务典型 » 正文

马鞍山市首例涉外造干捐献志愿者刘志文:因爱之名 为爱而行

2015-08-17  马鞍山文明网

   

  刘志文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动员剂的注射

  简介:

  刘志文,马鞍山市《皖江晚报》副刊专刊部编辑、记者,累计无偿献血1100毫升,2012年11月志愿报名成为中华骨髓库捐样志愿者。2015年4月,一位99年出生的亚裔印度男孩,因患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频临死亡危险,在印度国内找不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向世界骨髓库求助,在中国中华骨髓库帮助下,与我志愿者刘志文成功配型。志愿者刘志文按中国中华骨髓库要求提前到北京做好捐献准备工作, 9日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10日,这份标志中印人民友谊的“生命种子”由印度有关人员送到印度,帮助印度男孩获得了重生。

  正文:

   

  刘志文志愿者服务队标志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称呼,它的出现让爱传递于世界各地。而在这个炎炎夏日,一场相隔千里的生命接力在两个不同国度的两个陌生人之间“悄然”完成,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专门于7月14日在海外网发文(题目《感动驻印度大使的两个跨国故事》)称为其善意情怀深深打动。这位让温情走出国门的志愿者就是马鞍山市首例涉外造干捐献志愿者刘志文。

不顾不适反应毅然决定捐献

  刘志文是马鞍山市《皖江晚报》副刊专刊部的一名普通编辑、记者。2012年11月,刘志文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次献血活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多献5ml,可以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刘志文认为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于是多献了5ml,毅然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

  一晃3年过去了,今年4月份,印度一位99年出生的亚裔男孩,因患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频临死亡危险,在印度国内始终找不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只得向世界骨髓库求助,在中国中华骨髓库的帮助下,这名男孩与刘志文成功配型。“成功配型的几率在直系亲属间能达到10%-20%,但是,其他人之间的相合率仅在万分之一至数百万分之一。很多人想捐献都没机会。”刘志文坦言,刚开始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时感到很突然,随之又觉得很幸运,“这个患病的男孩在印度都没有找到能配对的骨髓,却与我的骨髓配型成功了,这是一种缘分。”

  因为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久坐使刘志文的身体呈现亚健康的状态。为了能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刘志文从决定捐献之日起,就专门制订了两个半月的健身饮食计划,每天坚持到安工大东校区操场跑步,“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我的这次捐献,有时候还陪着我锻炼”。两个半月后,刘志文成功减重14斤左右。

   

  刘志文在赴京欢送仪式上

  2015年5月7日,刘志文进行了高分辨配对血样采集。6月23日,高分辨配对结果反馈配对成功,随后又顺利通过体检。7月4日上午,马鞍山市专门举行欢送仪式为刘志文送行。当天9点多钟,刘志文在阵阵掌声和声声祝福中启程赴北京空军总医院。7月5日,他在医院注射了首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7月7日晚,在注射了第5针动员剂后,身体不适反应开始强烈,腰部酸痛,甚至一度直不起腰。刘志文却说,他身上的疼痛远不及那位16岁少年的万分之一。“髓缘”牵住他们彼此的命,也牵动彼此的痛。他所期待的就是这场特殊的人生仪式能圆满完成,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7月9日,刘志文接受了第8针动员剂注射,并于当天下午完成捐献。7月10日,这份标志中印人民友谊的“生命种子”飞往印度。7月11日,好消息传来,印度少年于当日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

   

  刘志文接受央视采访

  很快,刘志文的善举在CCTV、安徽电视台、央广、中国红十字报、央视网、凤凰网、腾讯视频、光明网、安青网、东方网、快讯网、和讯网、网易新闻中心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或转载,《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市场星报》等省内媒体也大篇幅刊登相关报道。在新浪微博上,刘志文的善举同样得到了大范围扩散。

  因爱之名聚集必将为爱而行

  为了广泛宣传刘志文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鼓舞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志愿团队,8月7日,在马鞍山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与马鞍山日报社的支持下,刘志文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受刘志文志愿精神的感召,首批138名有着投身公益梦想的人们走到一起,成为服务队大家庭的一员。其中,马鞍山日报社所有党组成员及全体党员都首批申请加入了服务队。

   

  “刘志文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仪式现场

  刘志文的一位同事说,作为“刘志文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服务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他们在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对弱势群体形成双重关照。

  志愿者队伍成立后,刘志文也将从一个人默默做好事变成带领一个团队,带动一群人一起做公益,涉足的公益活动会更多更广,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对此,刘志文说:“团结士气足,人多力量大。‘志愿者’是个神圣的名词,需要我们长期默默无闻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持。不过在奉献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收获快乐,我愿意把志愿服务作为我一生的事业!”

  总会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志愿者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如今,在各种场合都几乎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四川汶川地震的现场,志愿者们在奋力地抢救每一个生命;在需要家园的重建和心灵救助的时候,志愿者彰显了庞大的力量和无尽的关怀。正如《爱因为在心中》这首歌里所唱:“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即使彼此不相同,能够与你分享,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

  志愿者感言:

  团结士气足,人多力量大。‘志愿者’是个神圣的名词,需要我们长期默默无闻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持。不过在奉献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收获快乐,我愿意把志愿服务作为我一生的事业。

责任编辑:李文苑